(图源网络 侵删)
高考临近,焦虑的家长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“肥羊”。陈某精心编织“内部关系”谎言,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,一步步榨取巨额钱财。巨额诈骗金额如何认定?本文将深度剖析这起触目惊心的高考骗局,揭开骗子的惯用伎俩与法律红线,为家长敲响警钟:警惕!通往名校的“捷径”,往往是通往深渊的陷阱!
01
|案情聚焦:高考升学骗局
被告人陈某然利用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迫切心理,精心设计骗局:
虚构名校通道: 谎称能通过“内部关系”为被害人陈某之子办理广东实验中学入学,并承诺保送至中山大学或暨南大学等高校。
步步诱导转账: 以“复读费”、“打点费”、“疏通关系”等名目,分多次骗取家长 共计776万余元。
法院判决: 陈某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,其行为构成诈骗罪。
02
|案件核心法律争议点剖析
争议焦点:诈骗金额认定(776万 vs 辩称720万)
被告人辩称: 应扣除所谓“打点费”,实际诈骗金额为720万元。
法院认定: 全额认定776万元为诈骗数额。
法律依据: 根据《刑法》第266条及相关司法解释,行为人虚构事实骗取的财物均属犯罪数额,赃款具体去向(如用于“打点”)不影响诈骗定性。该“打点费”系犯罪过程中的支出,法院采纳专项审计报告符合《刑诉法》对鉴定意见的采信规则。
03
|高考季警示:识别“入学骗局”的
三大特征与“三不”原则
三大特征:
谎称“内部关系”: 以“认识校长/教育局领导”为名,许诺突破分数线、搞定名额。
索要高额预付费用: 要求支付“定金”、“打点费”、“活动经费”等。
伪造文件或拖延: 提供虚假录取通知书,或找借口拖延办理直至案发。
(图源网络 侵删)
“三不”原则:
不轻信: 警惕非官方渠道的“名校捷径”承诺。
不转账: 涉及大额资金,务必要求书面证明并多方核实。
不拖延: 发现可疑立即报警,避免损失扩大。
提醒家长: 正规入学流程公开透明。任何声称可绕过官方渠道的“特殊操作”均涉嫌违法,务必通过学校官网、教育局等权威途径核实信息!
04
|家长考生必看:
3步筑牢防骗“法律防线”
1. 核实“资格”:用“官方渠道”打破信息差
查机构: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询办学许可证、经营范围,警惕“超范围经营”(如非教育机构自称“能办升学”);
核政策:所有高考录取、保送、加分信息均需在省教育考试院官网/高校招生网公示,任何“私下承诺”“内部文件”均为伪造(可拨打教育部门电话直接核实)。
2. 留存“证据”:用“书面留痕”固定关键事实
拒绝对私转账:要求通过对公账户付款,拒绝“现金”“微信/支付宝个人账户”收款,避免资金流向不明;
保存“三要件”: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(备注用途)、纸质合同(明确“若无法兑现,全额退款”等条款,警惕“模糊表述”)。
3. 及时“止损”:用“法律手段”阻断风险
发现被骗立即报警:诈骗案追诉期为5-20年(根据数额),但越早报警越易追回资金;
民事救济辅助:若涉及机构诈骗,可同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主张合同无效(基于“欺诈手段订立合同”),要求返还财产。
05
|结语
高考是公平竞争的战场,任何“花钱买捷径”的幻想,最终只会通向骗局。从法律角度看,“升学诈骗”不仅是对家庭财产的侵害,更是对教育公平底线的挑战。请牢记:真正的教育资源无需“暗箱操作”,所有合法的机会都经得起阳光下的验证。
作为家长,与其寄望“关系铺路”,不如教会孩子脚踏实地;作为考生,须知“真才实学”才是唯一的“保送密码”。若遇可疑“升学机会”,请记住:法律不保护“违规的期待”,但会全力守护你的合法权益。